豆芽,對于平常百姓來說,是一道平平常常的家常菜,但對我來說,卻情有獨鐘。
我家住在慈利縣零陽鎮一個叫做白云的村落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,祖國剛改革開放,我家里就是靠種植豆芽發家致富成了“萬元戶”。
我家有二十幾個大大小小的缸,還有木桶。這都是我家生產豆芽的工具。種植豆芽時,我常常見到父親燒一大鍋開水,把十斤綠豆裝進盆里浸泡其中,直到綠豆變軟發脹。然后把綠豆連水倒入木桶里面。水很自然地從木桶底部排了出來,父親便把木桶里的綠豆抹平,再在桶上面蓋上一層修飾過的稻草。
種豆芽還要把握天氣氣溫,走完以上程序,隔三四個小時,就要用臉盆端水,往桶上面淋幾遍。淋了之后,再把一只手掌伸進桶中央,看發熱的綠豆涼透沒有,以免燒包。如果沒掌握好溫度,整個過程、包括綠豆就會全部報廢。
那時侯,我家吃水是從很遠的山溝溝里用水管接的泉水。這種純天然的純凈水,直接引進。接到家里安個開關,放在能裝二十多擔清水的大缸里,隨時開關澆灌豆芽,很是方便。
頂多一個星期揭開稻草,豆芽便由淺淺的半小木桶長成了滿滿的整桶,連桶邊緣都擠開了花。這時侯,綠豆都變了身形,破了殼,冒出綠綠的,小小圓圓似兩葉片形狀的葉頭,還有弓著一小節,白白的芽身,在綠白搭配中散開,顯得粗壯,甚是好看。
這時候,父親便樂呵呵地準備一個大缸,小心翼翼地把擠滿木桶的豆芽倒進缸里,一顆顆綠豆,已長出來的芽根,就像小蝌蚪一樣,沒幾天就會變成了可愛的豆芽菜,爆滿了整個大缸。
清早,父親把豆芽用手一方塊一方塊拔出來,放進裝滿水的特大缸里進行清洗,把浮在水上面的一層綠豆殼用小撮箕清理岀來,再把沉在缸水底下的豆芽菜用撮箕撮上來,倒入準備好的籮筐里。滿滿一籮筐豆芽菜大概有百來斤,按照當時三四毛錢一斤綠豆計算,兩角錢一斤的豆芽除本,可賺取十六七元錢。父親勤勞,因養豆芽菜致富,成了家鄉種植豆芽菜的能手,很快成了令人羨慕的“萬元戶”。
那時侯,我們家不僅種豆芽,還種植了幾畝辣椒。每當成熟季節,紅紅的辣椒掛滿枝頭,著實惹人喜愛。每天早上,父親帶著我,采摘滿滿一蘿筐大辣椒,連同豆芽一起,挑到離家兩三里路的菜市場去賣。父親每天負責采摘運送,姐姐負責銷售。父親樂滋滋的,日子過得紅紅火火。
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許是我從小跟著父親學會了種豆芽,嘗到了勞動者的快樂。如今,我已到五十歲的天命之年,父親也過世多年,但每每憶起父親帶著我們子女種豆芽的這段時光,總是感慨萬千,這一輩子都對豆芽戀戀不忘,甚是喜愛。